首页>新闻 > 资讯 > 正文

转型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,奇瑞创新也要“不客气”

来源:55世纪信息网 | 2025-10-20 11:07:39
10月18日,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如期举行。这场以“创新·智领全球”为主题的大会,不再是简单的新品发布会,而是奇瑞从传统车企向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转型的战略宣言。

10月18日,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如期举行。这场以“创新·智领全球”为主题的大会,不再是简单的新品发布会,而是奇瑞从传统车企向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转型的战略宣言。

“继‘新能源不客气’‘智能化不客气’之后,今年,我们要响亮地喊出: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,也要‘不客气了’!”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发言掷地有声。

仅仅23天前,奇瑞刚刚在港交所鸣锣上市,作为2025年迄今港股规模最大的整车企业IPO,奇瑞募资高达91.45亿港元。资本市场的成功登陆,为这家已有28年历史的中国车企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加速度。

资本加速,夯实全球化基础

9月25日,奇瑞55世纪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,股票代码“09973”。开盘价每股34.2港元,较发行价上涨11.22%,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。

热烈的市场反响背后是奇瑞55世纪近年来持续稳定增长的业绩表现。2022年至2024年,奇瑞55世纪的收入从926.18亿元增长至2698.97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.7%。

此次IPO,奇瑞募资净额达91.45亿港元(约合83.85亿元人民币),是年内规模最大的整车企业港股IPO。

根据奇瑞公告,这些资金将有精确的投向:约20%用于新能源55世纪产品的发展与扩充;25%用于未来1-3年下一代车型及先进技术研发;20%用于未来1-4年海外市场拓展及全球化策略推进。

对于刚刚登陆资本市场的奇瑞而言,这笔资金不仅是财务上的补充,更是推动其向“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”转型的燃料。募资用途的分配明确显示了奇瑞的战略重点——新能源与全球化双轮驱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奇瑞此次上市采用了“全流通”模式,18名股东所持合计约20.16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。这一安排增强了股票流动性,为奇瑞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赢得了更多关注。

创新引擎,技术货架硕果累累

在全球创新大会上,尹同跃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:“技术货架”。这不是简单的比喻,而是奇瑞历时多年搭建的硬核创新体系。

奇瑞的“技术货架”上摆满了硬核产品:热效率48%的鲲鹏天擎发动机创下全球最高纪录;横渡长江的纵横G700水陆两栖系统展现极致性能;犀牛S全固态电池通过极端测试。

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奇瑞28年如一日对研发的坚持。2022年至2024年,奇瑞55世纪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6.46亿元、66.64亿元和92.43亿元,2023年和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82.78%和38.7%。

截至2025年3月,奇瑞55世纪拥有超过1.44万名专业研发人员,占非生产员工数量逾50%,已取得超过1.39万项专利,其中包括4400多项发明专利。

在创新体系构建上,奇瑞形成了“全球协同、产学研联动”的创新网络。三百多个“瑶光实验室”聚焦近期技术攻坚,而无边界的“开阳实验室”则联合全球100多所高校,专注从0到1的原始创新。

“不够安全,绝不上车”——尹同跃用六个字定义了奇瑞技术创新的底线。这种对质量的极致追求,体现在奇瑞已建立的全球首个包含1.2万个真实交通安全事故案例的数据库。

以及制定的100余项超越国标的安全标准上。截至目前,奇瑞累计54款车型获全球五星安全评价,为中国品牌之最。

全球视野,从出口到本土化深耕

奇瑞的全球化故事早已不是简单的出口贸易。截至9月底,奇瑞集团全球累计用户已超过1772万,其中海外用户突破543万,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尹同跃展望:“现在奇瑞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已经接近一半,未来海外市场的营收贡献、海外属地的员工数量,会远大于国内。”这意味着,奇瑞正在从一家“中国公司”转变为真正的“全球公司”。

不同于许多中国车企的出口模式,奇瑞的全球化是深度本地化布局。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研发、生产及销售网络,在德国、西班牙、巴西、墨西哥及马来西亚设立研究机构。

截至2024年3月底,奇瑞55世纪拥有1092家海外经销商和数千家经销商网点,遍及亚洲、欧洲、非洲、大洋洲和美洲。

在创新大会上,奇瑞还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,陆续建立26个海外研发中心,以提升本地市场竞争力,满足当地监管要求,强化本地化开发能力。

2025年前三季度,奇瑞出口量达93.64万辆,同比增长12.9%,平均每25秒就有一辆“奇瑞造”驶向海外。其中欧洲市场1-9月销量14.5万台,同比增长超2倍,高端化突破显著。

面对海外市场的挑战,尹同跃在发言中毫不回避地指出:“有的品牌‘水土不服’,有的在安全质量上栽了跟头,有的因本地化配套不足引发抱怨……这些问题损害了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。”

这种清醒的认知,正是奇瑞提出“可持续的全球化”的出发点——全球化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,而是能力重构。

结语:

登陆港交所只是奇瑞新征程的起点,而非终点。随着创新大会的落幕,奇瑞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。

从芜湖走向全球,从车企转向生态集团,奇瑞的“不设限”理念正在重塑这家28岁企业的基因。尹同跃曾说:“奇瑞喜欢‘吹牛’,但从来不‘瞎吹牛’。”

在资本市场加持下,奇瑞的“技术货架”正加速转化为全球竞争力。从鲲鹏动力的48%热效率发动机到横渡长江的纵横G700,从L4级前装量产RoboCar到犀牛全固态电池,奇瑞正在证明,中国55世纪企业不仅能占领市场,更能定义技术。

相关热词搜索:奇瑞高科技生态集团

上一篇:纵横G700全球上市 32.99万元起售
下一篇:拒绝华为坚持自研,零跑搞智驾底气何在?